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

【WWE】淺談:RAW 與 SD! 品牌分立 ( Brand Extension )



written by F.C.Styles in 2012,04,22
在下一個禮拜的 RAW,WWE 又即將進行一年一度的大洗牌活動 Draft,屆時又有許多選手被抽換到不同的品牌去。摔角迷都知道,WWE 現在分成兩大品牌在營運,也就是 RAW 與 SD!,各自有各自的選手、劇情,可是在 2002 年的時候,整個公司還是一塊盤古大陸,那到底是怎麼分裂成這兩個品牌?彷彿美洲大陸與歐亞非大陸那樣呢?且看 F.C. 為您介紹品牌分立的事情,以及後續如何發展成今日的模樣。( ← 真是嘴砲的開場,連歐亞非大陸都搬出來了 )



 - - - - 品牌的誕生

在 WWE 改名之前,這間公司叫做「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」,簡稱 WWF。在經過幾年的競爭之後,WWF 成為最後的生存者,並且購入了財務困難的另外兩個職摔團體與公司:WCW ( World Championship Wrestling ) 與 ECW ( Extreme Championship Wrestling )。購入之後,這就意味著 WWF 可以使用任何原本屬於 WCW 或 ECW 的東西,例如大賽、比賽影片等。事實上,也是因為 WWF 收購的關係,現在你才可能看到 WWF 來介紹任何 WCW 或 ECW 的事情,不然,你也不可能看到「回顧 Mick Foley 的職業生涯時,突然看到他在 TNA 的任何表現」。




當然,原本屬於這兩間公司的摔角選手,雖然不是全部的人,但一部分都選擇繼續和 WWF 簽約,成為旗下的人物。例如 Booker TRob Van Dam 等人,都差不多是在這個時間點進來。原本的選手,再加上新加入的人,公司內的摔角選手大爆增。選手暴增的情況下,可以安排的表演秀和比賽又沒那麼多,該怎麼辦呢?因此在公司內決議下,決定進行一件大事,就是擴展大家的舞台

在這樣的理念之下,公司以當時在電視上播出的節目「RAW」和「SmackDown!!」為藍圖,成員分成兩大區塊。RAW 和 SD! 分別在 1993年與 1999年首播,播放的頻道與時段都不一樣:RAW 在禮拜一的 USA Network,SD! 則是在禮拜四的 UPN (後來才挪到禮拜五播放)。在分家的時候,公司進一步把這兩個頻道,延伸成兩個「品牌」,也就是雖然同屬 WWF 公司,但兩邊各自以獨立的系統、人員、行政,以及獨立的比賽安排、劇情發展運作下去,甚至有自己的冠軍頭銜。



劇情上的正式分家,是在 2002年 3月 25日的 RAW 上舉辦,這場秀當時在賓州進行。當時分家的方法,是由劇情上的兩位公司所有人 Vince McMahonRic Flair,輪流選人進品牌中,McMahon 代表 SD!,而 Flair 代表 RAW,這也是 WWE(F) 第一次的 Draft。因此當時的選手抽選,可是讓後台進入相當緊張的氣氛。有些選手對於抽選結果很滿意,有些則是非常火大。抽選過程,只有一半是在節目上進行,剩下的抽選結果則是公布在官方網站上。




第一位被抽換的選手是 The Rock,被 McMahon 抽到 SD!。第二位被抽到的是 The Undertaker,被 Flair 挑進 RAW 裡面去。這次的抽選,也稍微決定了未來兩大品牌的陣容 ( 雖然幾年之後還是有幾度重新抽換選手 ),有幾隊雙打隊伍被拆散 ( 如 Dudley Boyz )、也有把整個團隊看作是個人,被整團抽走 ( 如 nWo ),也有幾項冠軍腰帶被固定在品牌之下 ( 如 Tajiri 的輕量級冠軍是 SD! 專屬腰帶 )。

最後一位被安排品牌的選手是 “Stone Cold” Steve Austin,他可以自己決定要去哪個品牌,最後是選擇 RAW。




在 2002年之後,公司不管是比賽安排,或是劇情發展,都是以這兩個分支、也就是 RAW 和 SD! 兩大品牌來進行。2006年,WWE 也試圖把 ECW 的風格帶回摔角界中,不但在 05、06兩年舉辦 One Night Stand 來主打 ECW 比賽,甚至在 2006年創立第三個品牌:「ECW」,就是要主打「這個節目/品牌內,所主打的就是極限規則 ( 硬芯摔角,雖然是這樣講,但其實已經不像過去老 ECW 那麼硬了 ) 的比賽」,還重新帶回 ECW世界冠軍。但是,ECW 品牌運作沒有多久,就在 2010年二月結束,改播新節目 WWE NXT,WWE 現在依然是變回兩大品牌。


 - - - - 品牌崛起後的變化



事實上,在 2002年分家之後,整個 WWF 內部的形貌變化非常大。不僅是表演的場佈趁此機會大改造,連冠軍腰帶、成員變化、PPV大賽安排也變化很多。首先是劇情上的行政角色,分家之前,主要安排賽程的人物叫做「公司專員」( Commissioner ),分家之後,兩大品牌各有一位「總經理」( General Manager ),這個角色並不是現實中的正式行政人員,而是劇情上,負責管理品牌營運、賽程安排的總管。RAW 第一位總經理,由 Eric Bischoff 來擔任 ( 過去 Bischoff 是 WCW 的人物,因此當 Bischoff 來到 WWE 時,造成非常大的轟動 ),SD! 這邊則是由麥董千金 Stephanie McMahon 來擔當。




分家以來,兩邊品牌換過多位總經理,每一任總經理都在劇情線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今年 2012,更是在 WM 上演了一場六對六的比賽後,最後確定是由人事關係部長 John Laurinaities ( 即前摔角手 Johnny Ace ),成為了共同管理兩大品牌的總經理。




冠軍腰帶來說,當時整間公司只有 WWF無庸置疑冠軍 (即 WWE 冠軍)WWF世界雙打冠軍 (RAW;已在 2010 年退役)WWF女子冠軍 (RAW;已在 2010 年退役 )WWF輕量級冠軍 (SD!;已在2007年退役)WWF洲際盃冠軍 (RAW)、WWF硬芯冠軍 (RAW;已在 2001 年退役 ) 這幾條腰帶而已。腰帶的分配安排上,SD! 這邊比較匱乏,因此以 SD! 為主,冠軍頭銜做過幾次的重新安排。

首先是無庸置疑冠軍,在分家之後的幾個月內,這項頭銜還是開放給各個選手挑戰,無分品牌。直到 Summer Slam (02)Brock Lesnar 奪冠之後,隨時被 Stephanie 固定在 SD! 品牌中,讓 RAW 的選手沒能挑戰世界冠軍頭銜。因此重新搬回了過去 WCW 使用的「大金腰帶」,設立了世界重量級冠軍 ( 無庸置疑冠軍也因此改名成 WWE 冠軍 )。




當時也因為世界雙打冠軍留在 RAW,因此 SD! 這邊也設立了新的雙打頭銜:WWE 雙打冠軍,第一任冠軍隊伍則是 Chris Benoit / Kurt Angle。除此之外,美國冠軍也是在這一年七月,設立在 SD! 當中。而 Diva 冠軍則是要到 2008年才誕生。( F.C. 僅大概介紹一下這些腰帶的誕生,關於後來的合併或退役就不在這邊做討論,因為實在太複雜了 )

現在 WWE 內部運行的冠軍只剩下六項,當年是共有八條冠軍,一個品牌各四項,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淘汰、合併、設立之後,冠軍頭銜也經歷過相當大的變化。




PPV 大賽的安排也是如此,在一開始,每場 PPV 大賽都是由兩大品牌共同舉辦 ( 也就是大賽裡會安排 RAW 和 SD! 選手的比賽 )。後來漸漸,變成獨家舉辦,唯獨 WrestleManiaRoyal RumbleSummer SlamSurvivor Series 四大 PPV 還是共同舉辦。接下來大賽安排一直維持這樣的狀況,直到 2007年才又變回每場大賽都是共同舉辦。

WWE 分家之後,也因為兩邊品牌的賽程獨立開來,兩邊選手的交流就變得非常少。不要講上台打比賽了,甚至連後台對話哈拉的影片都看不太到,這也因此促成了許多「最希望實現的對決組合」或「你從來沒看過的對決組合」。例如 2005年在 WrestleMania 21 上演的 Kurt Angle vs. Shawn Michaels,這兩人在公司內活躍的時間點錯開來,甚至在分家之後,更是王不見王。



正因為比賽的安排難以實現,雖然是同一家摔角公司,當時也有不少所謂的「夢幻卡司」,或是「RAW vs. SD!」這種跨品牌的對戰。這些比賽通常只有 WrestleMania 和 Royal Rumble 才看得到,話題性非常十足,「哪個品牌比較優、比較厲害」的話題也是摔角迷關心的重點之一。甚至在 2005年下半年,公司內上演了多場品牌大對抗的劇情,非常精采。但是隨著 06、07這三年,選手跨品牌的現象越來越多,加上 PPV 大賽變回大家共同舉辦、以及每年都辦 Draft 大轉會的活動,這種夢幻卡司也越來越消失。最後一次是單一品牌舉辦的 PPV 大賽,是在 2007 年二月舉辦的 No Way Out (07)



 - - - - 大轉會 Draft

大家應該都不陌生,大轉會 Draft 到底是做什麼的。沒錯,每年 WWE 都會固定舉辦這個活動,藉機調動各品牌間的選手。除了選手之外,司儀、場邊播報員也有可能因此調動品牌,基本上會走路會呼吸的都可能變成轉動的對象。WWE 第一次大轉會就是 2002年分家的那一次,第二次則是在 2004年 3月才進行。詳細的大轉會列表就不詳述了,有興趣知道的摔角迷可以上網去查(按我連結),這邊只簡單講一下每一年大轉會的重點或特色,不然實在太複雜了。



● 2004年的轉會由 BischoffPaul Heyman 主持,跟第一次一樣,是兩人在同一個節目上,輪流挑另一邊的選手進來。只是這一年只有十幾位選手更動,數量比較少 ( F.C. 私心覺得,挑少一點比較好,挑太多人劇情安排會沒什麼意思 )

● 2005 年改成活動持續一個月,每一集 RAW/SD! 節目會公布一位被挑中的選手。這一年選手也比較少,總共僅 10位選手有更動。比較大的變化,是在於當時的 WWE冠軍 John Cena / 世界重量級冠軍 Batista 換了品牌,兩大冠軍頭銜對調。

● 2006年 ECW 品牌設立,Paul Heyman 各從 RAW 和 SD! 挑了 Rob Van DamKurt Angle 進入新的品牌中。

● 2007年三大品牌一起洗牌,多達 20多位選手更換品牌 ( 我記得也趁機開除了一些選手? )。比較特別的是,這一年不再是由總經理挑選手,而是由選手透過比賽組合,贏家換品牌的方式。因此這時也舉辦了多場跨品牌的對戰。這一次甚至還設計出了「Draft」的 Logo 來。

● 2008年跟前一年一樣,透過選手對戰來決定更換名單。特別的是,這一次有多達三條冠軍頭銜因此更換品牌。

● 基本上,2007 年之後直到去年 2011為止,都是透過跨品牌對戰的方式,來決定更動的名單。除了節目上會上演幾場比賽之外,接下來公司還會再抽換一些選手,再將結果公布在網站上。每一年更換品牌的選手都多達 20多位。差不多這時候,也算是公司的門清時刻,會趁此機會開除一些選手。因此這個時間點對摔角迷來說,很值得期待,但對選手來說很緊張吧?

這邊不附上轉會結果,因為後來的轉會越來越複雜,每次轉動的選手數越來越多,其實現在的轉會也沒什麼意思了。反正轉來轉去,看起來也差不多是那樣。




RAW vs SmackDown!



從 2002年分家以後,除了安排過幾次跨品牌對決之外,WWE 也曾經上演過幾次,主打「RAW vs. SD!」的戰爭劇情。為了知道哪個品牌最好、最優質,過去十年來還爭打過幾場仗,為的就是要拿下「最強品牌」的頭銜。

2005 年,可能是這兩個品牌最大衝突的一次,從十月開始,當時的兩位總經理 Theodore LongEric Bischoff 開始自吹自擂,因而引發戰火。這場對決的前哨戰,選在十月 RAW 獨家舉辦的大賽 Taboo Tuesday,SD! 派出 Rey Mysterio / Matt Hardy 對上 RAW 的 Gene Snitsky / Chris Masters,並且戰勝。隨後幾個禮拜,在各自的節目上,都會有另一邊品牌的人馬過來砸場子。

這場戲最高潮,是在該年十一月的 Survivor Series (05) 上,當晚大賽有三場 R/S 的大對抗。包括女子冠軍戰:Trish Stratus (R) vs. Melina (S),還有五對五淘汰賽,Randy Orton / Batista / JBL / Rey Mysterio / Bobby Lashley (S) vs. Shawn Michaels / Kane / Big Show / Carlito / Chris Masters (R)。甚至連總經理都要下海打摔角,Theodore Long vs. Eric Bischoff。



近幾年,WWE 甚至還專門打造了一個戰場,在 2009 與 2010 十月兩度舉辦 Bragging Rights 大賽,主打 RAW vs. SD! 的大戰,甚至還放了一個獎盃來讓大家爭取 ( 我比較好奇這個獎盃之後會放在哪裡 )

當然,除了 Bragging Rights 和 Survivor Series (05) 之外,還曾經有幾次的小比賽,就不在這邊詳述。偷偷告訴大家,基本上呢,這十年下來,SD! 的戰績是比較優的,每一場主打「RAW vs. SD!」的比賽結果統計下來,SD! 拿到成績好的多。不過,支持你心中最喜歡的品牌,才是最正確的摔角迷該做的事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